- 情感
- 文章正文
为什么家人处处打击伤害我?为何我们总是在亲人那里备受打击[朗读]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也是许多人的血泪史。
《朗读者》有一集是麦家讲述关于自己和父亲的一段往事,董卿听得泪流满面。麦家的父亲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还要养活一家老小,脾气格外暴躁。
麦家小时候,在外面受了欺负,回来在父亲那里得不到安慰,反倒遭到毒打。为此,他整整17年没有和父亲说过话,也不再喊他爹。
而董卿也有相似的经历。她的父亲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对董卿的教育近乎苛刻,导致成年后的董卿有“自卑情结”,没有安全感。
难以想象,一位是著名的作家,一位是国民主持人,竟然也会和我们相同的经历。
在我的幼年,因为眼睛小头发黄经常被母亲取笑,她在邻居和熟人面前嘲笑我的长相,说我“牙比眼大”、“头上顶着几根小黄毛”
在她的这些话里,让童年的我对自己的长相自卑不已,压抑了对美的追求和奢望。
她对我读书没有信心,早早就给我安排了去工厂做工人的出路。特别是在父亲去世后,她的抱怨使我感觉自己就是个累赘。
到了青春期,母亲对我所有的打击和轻视都变成了我的叛逆和逃离,借着读书离她远去。她因此也为自己当年的不正确行为买了单,成年后,她老了,追着我走,她追到我身边,但心里的距离却没有消除。
在这个不被肯定和赞美的母女关系里,我找不到快乐共处的亲蜜感,甚至一度,对她也充满了挑剔。
我的母亲难道不爱我吗,肯定地说,爱,非常爱,她也把能给的都给了我。
但是,在她无意识的伤害里,我幼小的心上像被挖了一个洞,伤疤长好了,洞却难以填平。
我也非常爱我的母亲,只是难以逾越伤害造成的鸿沟。
那么,成年以后有了自己选择的生活,我们是否就可以摆脱被打击的命运?
前几天,一个朋友谈及她的一些经历。
这个朋友生了孩子后辞了工作在家全职,时间久了感觉无聊就想做些事情。
她想开家幼儿园,老公说“现在小孩都是宝贝,太担风险了”
后来她又想办个培训班,辅导小孩写作业,老公说“你不要误人子弟”
她学开车,老公说“就你这方向感还开车?”顶着压力学会了,老公又说“女人在城市里开开就行了,千万别上高速”
不管她干什么,老公都有打击他的理由。
至今,我的朋友开了十年车,不敢上高速公路,自信全无,人到中年也没有干什么事,想起来人生处处都是遗憾。
我又何尝不是
我用个面膜护肤品,老公说我天天往脸上捣鼓照样长皱纹;我在淘宝上买个衣服,他说,“你以为模特是你吗?”我说我将来想出书,他说,我要出了书,三年上厕所的纸都不用买了。
直接能把我气到崩溃。
我开车,只要他一在后面坐,我们必定要大吵一架;我想做的任何事情,他都能找到打击的槽点。
我们都在这种身边人造成的打击中苦不堪言,压抑了我们心里梦想的幼芽。
在做一些事情的初期,最需要的就是来自家人的支持和鼓励,可是他们这种态度是直接把幼芽连根拔掉。
其实,我的朋友很优秀、聪明,当年是学霸,单位里也干的不错,如果真的做了,成功的几率很大。
她的老公也不是不爱她,两个人相处融洽,是模范夫妻。
但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把赞美、肯定和支持给最亲近的人?难道来自亲人的赞美和肯定就那么难?
这也许是一个难解的问题。我们常常习惯把好情绪和赞美给了外人,恰恰回到家,就充当差评师。
这在今年一度火起来的夸夸群就可以感受到,90%的人都表示在家里缺乏肯定和赞美。
甚至,我们既是被打击者,承受着心痛;同时又是打击的制造者,让他人心痛。
回忆一下,你是不是也打击过自己的孩子,作业写的慢一点,就说他笨;在一些事情上,因为自己缺乏自信,就对他人缺乏信心,就持反对意见。
其实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别人未必做不到;即便真的难以实现,也许在你的肯定和赞美里,说不定就会有奇迹发生。
那么对于自己最爱的人,能不能也多一些赞美和肯定的声音呢?一切也许会反转。
如果,我的母亲能够对一个丑小孩充满赞美和鼓励,这个孩子会越变越美,那么,长大后,面对气质不俗的自己,对母亲一定更加心存感激。
我们都希望自己越变越好,最终变成理想中的样子,但是打击和指责这些负能量只会让我们在对抗中离期望中的自己越来越远,和幸福背道而驰。
爱不是不反对,而是永远站在包容、理解的角度只分析利弊,不主动判断;只讲道理,不人身攻击。
这确实很难,但我们可以尝试着开始。
活着的意义是让我们生活的更加幸福,而不是在一段亲密关系里痛苦不堪。
如果,你想让孩子、父母、配偶越来越好,赞美和肯定、支持是最佳通道。
原谅亲人的不完美,在和解的过程中学会爱和被爱,是我们终其一生都要学习的内容。
也是许多人的血泪史。
《朗读者》有一集是麦家讲述关于自己和父亲的一段往事,董卿听得泪流满面。麦家的父亲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还要养活一家老小,脾气格外暴躁。
麦家小时候,在外面受了欺负,回来在父亲那里得不到安慰,反倒遭到毒打。为此,他整整17年没有和父亲说过话,也不再喊他爹。
而董卿也有相似的经历。她的父亲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对董卿的教育近乎苛刻,导致成年后的董卿有“自卑情结”,没有安全感。
难以想象,一位是著名的作家,一位是国民主持人,竟然也会和我们相同的经历。
在我的幼年,因为眼睛小头发黄经常被母亲取笑,她在邻居和熟人面前嘲笑我的长相,说我“牙比眼大”、“头上顶着几根小黄毛”
在她的这些话里,让童年的我对自己的长相自卑不已,压抑了对美的追求和奢望。
她对我读书没有信心,早早就给我安排了去工厂做工人的出路。特别是在父亲去世后,她的抱怨使我感觉自己就是个累赘。
到了青春期,母亲对我所有的打击和轻视都变成了我的叛逆和逃离,借着读书离她远去。她因此也为自己当年的不正确行为买了单,成年后,她老了,追着我走,她追到我身边,但心里的距离却没有消除。
在这个不被肯定和赞美的母女关系里,我找不到快乐共处的亲蜜感,甚至一度,对她也充满了挑剔。
我的母亲难道不爱我吗,肯定地说,爱,非常爱,她也把能给的都给了我。
但是,在她无意识的伤害里,我幼小的心上像被挖了一个洞,伤疤长好了,洞却难以填平。
我也非常爱我的母亲,只是难以逾越伤害造成的鸿沟。
那么,成年以后有了自己选择的生活,我们是否就可以摆脱被打击的命运?
前几天,一个朋友谈及她的一些经历。
这个朋友生了孩子后辞了工作在家全职,时间久了感觉无聊就想做些事情。
她想开家幼儿园,老公说“现在小孩都是宝贝,太担风险了”
后来她又想办个培训班,辅导小孩写作业,老公说“你不要误人子弟”
她学开车,老公说“就你这方向感还开车?”顶着压力学会了,老公又说“女人在城市里开开就行了,千万别上高速”
不管她干什么,老公都有打击他的理由。
至今,我的朋友开了十年车,不敢上高速公路,自信全无,人到中年也没有干什么事,想起来人生处处都是遗憾。
我又何尝不是
我用个面膜护肤品,老公说我天天往脸上捣鼓照样长皱纹;我在淘宝上买个衣服,他说,“你以为模特是你吗?”我说我将来想出书,他说,我要出了书,三年上厕所的纸都不用买了。
直接能把我气到崩溃。
我开车,只要他一在后面坐,我们必定要大吵一架;我想做的任何事情,他都能找到打击的槽点。
我们都在这种身边人造成的打击中苦不堪言,压抑了我们心里梦想的幼芽。
在做一些事情的初期,最需要的就是来自家人的支持和鼓励,可是他们这种态度是直接把幼芽连根拔掉。
其实,我的朋友很优秀、聪明,当年是学霸,单位里也干的不错,如果真的做了,成功的几率很大。
她的老公也不是不爱她,两个人相处融洽,是模范夫妻。
但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把赞美、肯定和支持给最亲近的人?难道来自亲人的赞美和肯定就那么难?
这也许是一个难解的问题。我们常常习惯把好情绪和赞美给了外人,恰恰回到家,就充当差评师。
这在今年一度火起来的夸夸群就可以感受到,90%的人都表示在家里缺乏肯定和赞美。
甚至,我们既是被打击者,承受着心痛;同时又是打击的制造者,让他人心痛。
回忆一下,你是不是也打击过自己的孩子,作业写的慢一点,就说他笨;在一些事情上,因为自己缺乏自信,就对他人缺乏信心,就持反对意见。
其实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别人未必做不到;即便真的难以实现,也许在你的肯定和赞美里,说不定就会有奇迹发生。
那么对于自己最爱的人,能不能也多一些赞美和肯定的声音呢?一切也许会反转。
如果,我的母亲能够对一个丑小孩充满赞美和鼓励,这个孩子会越变越美,那么,长大后,面对气质不俗的自己,对母亲一定更加心存感激。
我们都希望自己越变越好,最终变成理想中的样子,但是打击和指责这些负能量只会让我们在对抗中离期望中的自己越来越远,和幸福背道而驰。
爱不是不反对,而是永远站在包容、理解的角度只分析利弊,不主动判断;只讲道理,不人身攻击。
这确实很难,但我们可以尝试着开始。
活着的意义是让我们生活的更加幸福,而不是在一段亲密关系里痛苦不堪。
如果,你想让孩子、父母、配偶越来越好,赞美和肯定、支持是最佳通道。
原谅亲人的不完美,在和解的过程中学会爱和被爱,是我们终其一生都要学习的内容。
[NKM]点击左侧可导航
顶0加入收藏